《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解读:互联网公益的突破、冲击与趋势

导读2022年11月17日,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

2022年11月17日,第三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企业、机构及传媒界的多位代表,围绕“乡村振兴”“公益品牌”“互联网+公益”等热点领域议题展开分享。在“公益新思”环节,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以“互联网与公益透明度”为题对《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1-2022)》(下简称“报告”)进行发布。

定义:双向奔赴的互联网公益

什么是互联网公益?面对这个问题,报告首先梳理出互联网与公益结合的基础与路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其中,短视频用户9.62亿,网络直播用户7.16亿,分别占网民整体的91.5%、68.1%。

其中,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从2008年底的5.7%提升至2022年6月的25.8%,规模接近3亿。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也特别提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6月,452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并通过水平评测,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而根据最新可查阅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可见,互联网正在向全民渗透,老年和未成年网民的参与比重也已达到较大规模。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存在广泛“公众基础”的互联网与越来越面向公众的公益,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经历了尝试、碰撞、合作的一系列过程,交织在一起,延伸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公益发展路径。

基于此,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对“互联网公益”作出如下定义:“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借用互联网手段开展的新型公益形式,是互联网与公益的双向赋能。”

互联网募捐是互联网公益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公益”既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公益,也不只是上传到互联网上的公益项目,而是将技术作为手段、让公益数字化的表现。当把互联网视为一种媒介融入公益,它能够被运用于公益的方方面面:品牌及其传播、筹款、项目管理、公开透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公益也应主动利用新技术进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让公众通过互联网了解、认知并参与公益。因此,互联网公益是一个双向概念。

“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便是互联网+公益模式的关键。

“二八效应”的互联网公募平台

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公益慈善与数字减贫”论坛上,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春生表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与慈善事业的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各界通过参与互联网慈善活动进行道德实践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深入追溯,互联网与公益的磨合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二八效应”在报告中被提出。

从2016年至今,民政部累计指定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32家(下简称“互联网公募平台”,其中有2家已退出)。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针对民政部公布的三批互联网公募平台公开数据进行了统计。

现存30家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募平台,多数由互联网公司运作或是由社会组织设立,还有部分由银行、媒体或新科技公司发起。

报告发现,互联网公募平台发展参差不齐,“二八效应”明显,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头部平台由于本身具有先天的“流量”优势,在入驻项目数量、捐赠总人次、募款总金额上都远超其他平台,从资源、影响力等维度评估都占据绝对优势。基于平台发起方性质来看,互联网公司运作的平台相对表现良好。

据《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项目组(下简称“项目组”)介绍:“目前30家平台发展不均衡,但是经过民政部筛选的平台,其实意味着这些平台背后本身就有庞大的资源可以支持公益行业发展,如果未来这些平台能够被有效利用起来,其能量不可估量,我们对此是有期待的。”

此外,理论上不属于“公益”范畴、但带有慈善性质的重大疾病爱心筹款平台,如水滴筹、轻松筹等,仍势头强劲。

公益透明度再度成为年度热点词

虽然互联网在公益领域的“可发挥”场景十分多样,但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行业的聚焦点仍然在筹款上。各互联网平台将帮助筹款作为最重要的功能,各公益机构更是将筹款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捐赠人的体验也常常被忽略,未能搭建社群、实时反馈、回访沟通……这些筹款之后的“服务”正在成为捐赠人越来越广泛且重视的诉求。

公益不能止于筹款,否则将无法持续。包括公开透明、优化体验在内的其他部分,应与筹款环节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关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公益场景尚未形成闭环。

在互联网公益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项目组谈到,“公益透明”这个看似“老旧”的议题,如今又被放到了社会的聚光灯下。包括互联网公募平台在内的各方主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倡导公益透明,大大强化了公众对公益透明度的关注。一方面,公益透明需求持续放大,另一方面,公益透明也需要高颗粒度。

近些年来,公益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飞速发展,冰桶挑战、明星公益、疫情捐赠等一系列热点现象,不断冲击公众的眼球。同时,各互联网公募平台积极推动全民参与捐赠与社会实践,公益机构的筹款更加面向公众,公益机构需要更加重视同公众之间的关系。在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公益生态必然引发对内生动能的思考与优化,公开透明的需求被持续放大。

互联网公益,或者说整个公益行业,在推进透明化并产生真实可见的成效方面,目前看来仍有一段较长的路程要走,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有效工具,并没有被充分使用。

多家互联网公募平台都对加入其平台的项目提出要求,需定时反馈项目进展。在透明方面,出现了平台“倒逼”机构的趋势。

对于优秀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来说,公开透明是必备要素,这意味着需要具备完整的问题解决链路,以及能够被推敲、被检验的底气及方式。当然,在公益机构的信息公开方面,可分为法定要求公开内容和依据机构自我意愿公开的内容,前者是必须履行的机构义务,后者则由机构自主考量,透明并非目的,信任才是。

“透明度”不仅仅只关乎于财务数据,更需要结合捐赠者参与感、项目效果、公众影响等其他能够为机构或项目公信力加持的要素。公益透明也并不意味着“一览无余”,而是一种对“利益相关者”的负责。

互联网公益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显而易见的是,互联网与公益正在相互影响、相互加持,一种生态正在悄然间被孕育出来。但在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变化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

作为报告核心部分,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就相关调研工作,总结发现了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并针对性给出了相应的警醒或建议。项目组介绍,报告将目光聚焦在了现有框架与公益生态不匹配、互联网公益尚未形成场景闭环、公益机构对数字化热情不高三方面。

报告认为,在公益生态中,“框架”包括法律、制度、平台规范等多方面,由于互联网瞬息万变,显然公益领域的现有框架滞后于现实需求,在个人求助这一方面尤为突出。

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已经明确提出,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但个人为解决自身或家庭存在的困难,发布求助信息的情形属于“个人求助”,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制的范围。

然而,这样的界定并不被公众普遍认知,而且因互联网传播力极强、受众范围广,尤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公域场景,个人求助的“公开”性质越来越强,与公开募捐的界限也就显得尤其模糊。加之直播带货兴起,以“公益”为由头的卖货行为广泛出现,其中风险不言而喻。

在短视频、直播领域出现的“泛公益”内容颇受欢迎,其中不乏借助互联网力量宣传公益者,但也有人趁机通过塑造“公益”形象以实现直播带货和打赏目的,因此问题频发。

报告指出,管理规范的滞后、现有框架与公益生态的不匹配等问题,均需要各平台、机构、从业者共同努力,推动从法律、政策、制度、共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覆盖。

创新是互联网公益永恒不变的话题

虽然问题众多,但是也不乏新的变化与尝试。

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影响最深刻的是沟通方式与效能发生改变。线上沟通让跨域的信息同步成为现实,而互联网更多的功能延展也都基于此。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客观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公益机构将原本在线下呈现的活动搬到线上,线上会议、线上展览已然成为公益行业常态。但是线上融通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此显现,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观察到,许多原本线下千人规模的活动转为线上进行后,参与人数远不达预期。

不仅仅活动形态的改变。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公益的传播、筹款、服务也都玩出了新花样。弹幕、直播、游戏植入、虚拟藏品等新颖的互动模式,开始成为年轻人接触公益的新起点。

互联网技术延展了创新的可能性,不同于以往公益机构“独揽”公益创新责任,如今政府、互联网公司、公众都纷纷通过互联网为解决社会问题添砖加瓦。

综合种种案例与宏观情况,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发现,互联网公司在公益创新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而另一边,公益机构的创新动力却出现严重不足。纵观各互联网平台上的公益项目,议题关注集中性较强,帮扶模式同质化严重。

这样的现象似乎存在客观原因,互联网公司天然具备技术优势,在互联网面前,公益机构的“专业性”不足,难以适应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发展节奏,更难以创新利用互联网中层出不穷的新工具。

“技术是无限大的,社会问题是摆在那的”,一位公益研究者在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访谈时表示,“互联网、公众都在创新,但公益机构作为中间的承接者,反倒很多时候没有承担起创新的责任。”

基于这样的认识,报告在结尾处提出观点:“作为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者,如果公益机构停滞不前,未来拥有更多资源的互联网公司和更加灵活且行动力强的公众或将接替其职能”。

此外,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了部分优秀互联网公益创新案例,在报告中分别对公益“股东人”大会、“乡村儿童操场”公益计划、“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雪豹数字化保护、区块链公益的探索与模式进行了介绍。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硕 实习生 桂楚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