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啥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文)

导读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啥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

您好,肖大哥就为大家解答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啥意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6、”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此之谓大丈夫。

11、”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2、”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3、”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4、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17、熊掌,亦我所欲也。

18、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9、生,亦我所欲也。

20、义亦我所欲也。

2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4、”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25、眸子不能掩其恶。

26、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27、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意思是: “博学之"就是广泛地学习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审问之",即对博学中的内容,以"诚"为标准,审慎地间其真伪是非;"慎思之,即对审问的内容进行分析,谨慎地思考,并注意反省自己;"明辨之",明辩了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笃行之",使观念和行为统一,切实地实行,最终形成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概念、观点。

28、 2.《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9、’” 《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

30、 古代的解释 《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1、”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32、“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

33、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34、“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

35、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

36、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37、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38、“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39、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40、“明辩”为第四阶段。

41、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42、“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43、“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

44、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5、 现代的解释 急事, 慢慢的说;大事,清楚的说;小事,幽默的说;没把握的事,谨慎的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 小心的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本文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会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