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在洗澡的时候容易灵感大爆发?

导读 (IC photo / 图)灵感,玄之又玄,难以捉摸,而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浴室,却成为了人们公认最容易出现灵感的场所。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

(IC photo / 图)

灵感,玄之又玄,难以捉摸,而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浴室,却成为了人们公认最容易出现灵感的场所。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工作或者学习中,久久思考的难题,在洗澡时突然找到了答案,又或者是洗头的时候,脑海里平白无故地冒出了绝妙的灵感。

著名电影演员、导演周星驰,就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在洗澡的时候,想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台词,尤其是那句“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因此他特别喜欢洗澡,洗一次至少两个小时,感觉水在头上冲着的时候,灵感来得特别快。

别的不说,在经历了一天的辛苦奔波之后,打开热水洗澡确实是最简单惬意的放松方式了,热水一开,困意和疲劳都消除不少。可是放松的办法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洗澡,容易带来灵感呢?

淋浴效应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常把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称为“玄学”,至于洗澡时容易产生灵感这件事,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十年之久,用不同的试验在科学与玄学的边缘来回试探。

从研究的时间跨度上来看,心理学家可能最有发言权。2012年,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官方期刊《心理科学》上刊登的一篇论文认为,虽然灵感从何而来尚未清楚,但是人们与外界进行简单的互动,能够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想。

不过,当时提出的结论对活动的范围和种类,也没有作出具体的解释。就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简单如喝水、走路等一天重复数次的动作,也甚少能带来灵感。

最近刊登在期刊《审美、创造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试着探索了简单互动与创造性想法的边界。作者认为,走神要适度,对任务过于专注或者过于分心,都无法让创造力流动起来。

研究的难点在于,为了便于观察注意力对结果的影响,参与试验的志愿者常常被要求执行若干任务,这样一来,参与者的精力高度集中,很难达到试验所追求的那种放松状态。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个试验,在第一个试验里面,参与者需要在90秒内,尽可能地想出砖头或者回形针的多种用途,然后分成两组观看不同风格的视频,一组是经典电影里的戏剧化片段,一组是平平无奇的男人叠衣服。

视频结束之后,参与者获得45秒的额外时间,完善之前提出的创意想法,研究人员将根据他们观看时的分神程度,和作答中的新颖度、创意数量,评估思维发散与创造力的联系。

结果显示,电影组的答案里面,参与者越是分神,创造性就越高,而叠衣服视频组的创造性整体低于电影组。

第二个试验过程跟之前的相差不大,区别在于研究人员明确告诉一半的参与者,观看视频后会再次获得思考和作答时间,而另一半参与者只得到了可能会提问的模糊提示。有意思的是,知道自己还背负着任务的那些参与者们,给出了更多的答案,创造性却偏低。

(IC photo / 图)

适度思考,适度放松

其实上面这个看上去复杂无比的试验,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灵感从何而来,但它通过弯弯绕绕的步骤,微妙地指出了关键一点,那就是走神有助于产生灵感,前提是你得参与某种恰当的活动。

那么,这种“恰当的活动”除了洗澡还有哪些(首先排除观看叠衣服视频),目前还不明了,事情仿佛又一次回到了玄学的怪圈。在科学家搞清楚原理之前,我们姑且降低难度,看看创作时大脑是如何活动的。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团队,在2018年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布了一项画风很不一般的试验成果。研究人员找到一群流行音乐艺术家,用相同的节奏进行演唱,其中一组即兴创作,一组演唱排练好的歌词,同时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他们的脑部活动。

对于大脑而言,即兴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灵感到位,还要快速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把一团乱麻的思绪梳理清楚,转化成创作输出。

通过扫描画面,研究人员发现即兴创作的那组,大脑内侧前额叶活动更为活跃,背外侧前额叶活化减少。也就是说,负责联想和情绪反应等功能的大脑区域,比负责做决定的区域,在即兴创作中承担了更重要的作用。

这跟日常生活中的大脑活动恰好相反。一般情况下,大脑背外侧前额叶主管工作、记忆、计划、注意力等功能,甚至承担“法院”的角色,运行道德规范决策机制。

光知道大脑在创作时如何运转还不够,别忘了,多巴胺也是一种能够增加大脑活跃程度的神奇物质。

神经科学家佛拉尔帝认为,多巴胺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良好放松的环境,有利于多巴胺被大脑吸收。再者,如果你经过了长时间的苦思冥想,洗澡就会成为思维的“孵化器”,让那些散布在潜意识角落里的想法,从脑海里打捞上来。

总之,灵感的诞生至少需要一个放松精神、多巴胺活跃的场合,同时还不能太专注,不能过分无聊,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可能也只有浴室了。

小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